主页 / 协会动态 / 三无创建 / 业务探索 | 多元融合·智慧引领——构建全方位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体系的探索与实践
    协会动态
业务探索 | 多元融合·智慧引领——构建全方位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体系的探索与实践
  上海市企事业单位治安保卫协会      上海农商银行瞿溪路支行      2025-03-27

在全球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下,电信网络诈骗因其高度的隐蔽性和跨地域作案特性,已成为威胁社会安全稳定的严峻挑战。对此,我国高度重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宣传教育工作,力求通过构建一个多元融合、智能导向的宣传体系,全面提升公民的防骗意识和能力,以此来遏制诈骗犯罪的蔓延。本文基于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最新态势,深入剖析了现有宣传渠道的优势与局限,继而提出了系列针对性强、执行效果明显的宣传策略建议,旨在为构建更高效、精准的反诈骗宣传模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。

近年来,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,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。根据公安部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,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数量逐年递增,涉案金额庞大,不仅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,而且对社会稳定造成了负面影响。上海市副市长、市公安局党委书记、局长张亚宏在2024年度上海内保工作会议上提出“无重大安全事故和案事件、无突出敏感重大矛盾纠纷、无单位人员受骗”的“三无”创建要求,对此,加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宣传教育,提高公民的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,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议题。唯有通过构建一个高效、精准的反诈骗宣传体系,方能在源头上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,有效阻止诈骗犯罪的扩散。

长期以来,我国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宣传主要依靠传统的媒体平台和线下活动,如电视、广播、报纸杂志的法制栏目,以及社区举办的讲座和宣传活动。这些渠道在普及基础防骗知识、提升公众初步认识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。但是,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和信息技术的迭代,传统宣传方式逐渐暴露出一些固有的缺陷,如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较差、覆盖面受限、与受众的互动性较弱等问题,已无法完全适应当前社会的多元化需求。

一、数字赋能:发挥新媒体优势,构建智慧型宣传阵地

在当今数字化时代,新媒体平台凭借其广泛的用户基础、快速的信息传播速度和强大的互动功能,成为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的关键载体。

1.社交媒体平台:诸如微信、微博、抖音等主流社交软件,拥有庞大的活跃用户群。通过这些平台,可以发布最新的防骗资讯、真实案例解析以及预警信息,迅速触达广大网民。此外,设置互动评论区,鼓励网友分享自身遭遇或见解,不仅能形成正向的舆论氛围,还有助于搜集第一手的数据反馈,为后续宣传策略的优化提供依据。

2.移动互联工具:开发专用于反诈骗的手机应用程序(APP),集成了举报、咨询、预警等功能。这类APP应当具备智能化的风险评估模块,能够根据用户的位置信息、浏览记录等因素,推送个性化的警情通报和安全提示。同时,通过大数据分析,自动识别并屏蔽可疑信息源,为用户提供一个清洁、安全的网络环境。

二、精准施策:聚焦特定群体,实施差异化的宣传策略

1.青少年教育: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增设网络安全课程,采用多媒体课件、动画视频等生动的教学方式,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防骗知识。定期组织模拟实战演练,比如模拟接收到诈骗短信后的应对流程,增强学生的危机意识和反应能力。

2.老年人关爱计划:鉴于老年人群体普遍存在网络知识欠缺的问题,容易受到情感诱导,应特别重视他们的防骗教育。通过组织定期的培训讲座,教授老人如何识别和防范各种类型的网络诈骗,特别是在接到不明来电、短信时的正确处理方法。此外,鼓励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和监督,形成家庭内部的互帮互助机制。

3.流动人口帮扶行动:针对外来务工人员,可以通过劳动市场、工地宿舍等场所,定期开展防骗技能培训,重点关注求职、租房、借贷等高频诈骗场景,帮助他们提高警惕,避免落入陷阱。此外,联合当地社区服务机构,提供咨询服务热线,随时解答疑惑,增强其安全感和归属感。

三、协同联动:整合政企社资源,构建无缝对接的宣传网络

在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过程中,单一主体的努力往往势单力薄,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效应。因此,构建一个多层面、跨领域、无缝对接的宣传网络至关重要。这不仅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,也需要企业的技术支持和资源投入,更离不开社会组织与普通公众的积极参与。以下是具体举措:

1.政府部门的引领与协调

顶层设计与制度建设:政府需出台相关政策法规,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,建立长效工作机制,如成立专门的电信网络诈骗防控指挥部,定期召开跨部门协调会议,评估宣传成效,调整治策方向。

信息公开与预警机制:利用官方网站、政务新媒体等平台,及时公开诈骗案件的动态信息,发布预警信号,增强公众的警惕性。同时,建立高效的投诉举报通道,鼓励市民上报可疑线索,形成上下联动的监测网络。

资金扶持与项目孵化:为创新的宣传项目提供财政补贴,支持科研机构、高校开展反诈骗技术的研发。同时,对于在社区基层涌现的成功案例,予以表彰和复制推广,激发各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。

2.企业的技术支持与资源贡献

通信运营商的角色转变:除了常规的业务运营,通信运营商应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,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,如大数据分析、人工智能识别等,协助政府监控异常通讯行为,拦截疑似诈骗电话和短信,净化网络通信环境。

互联网公司的数据赋能:互联网公司掌握着海量的用户数据,应开放部分脱敏信息供研究使用,助力构建诈骗预测模型。同时,利用平台影响力,开展大规模的在线宣传教育,制作和分发防骗指南、短视频教程等,提升公众的认知水平。

金融机构的安全保障:银行、支付平台等金融机构应强化交易审核机制,增设多重身份验证环节,防止盗刷、欺诈事件发生。同时,与警方密切合作,追踪可疑资金流向,冻结涉诈账户,最大限度挽回受害者损失。

3.社会组织的动员与公众参与

非营利组织的桥梁作用:非营利组织作为连接政府与民众的重要纽带,应积极开展公益活动,如组织志愿者团队走进社区、学校,开展防骗知识讲座,分发宣传册页,提高弱势群体的防范意识。

媒体的舆论引导:主流媒体和自媒体都应在反诈骗宣传中发挥作用,利用新闻报道、专访、直播等形式,曝光典型诈骗案例,揭露作案手法,传递正能量。同时,倡导正面价值观,弘扬诚信文化,构建健康的网络生态。

公众的自我保护与互相监督:每个公民都是自己安全的第一责任人,应自觉学习防骗知识,提高警惕心。同时,鼓励亲友间分享防骗心得,遇到可疑情况勇于报警求助,形成“一人被骗,众人皆知”的良好风气。

综上所述,构建无缝对接的宣传网络,需要政府、企业、社会组织和公众四方的共同努力,形成“四位一体”的防控格局。通过资源共享、信息互通、优势互补,可以大大提升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整体效能,为构建平安社会贡献力量。

在这一过程中,各方应注重以下几点:

持续创新:密切关注新技术发展趋势,积极探索AI、区块链、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在反诈骗领域的应用场景,提高防控的智能化水平。

精准施策: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和特点,量身定制宣传方案,确保信息的到达率和吸收率。比如,针对青少年,可采用游戏化学习;对于老年人,则强调简单实用的操作指南。

长期坚持:反诈骗宣传不是一朝一夕之事,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和决心。应将其纳入日常管理工作,定期复盘改进,使之成为一种常态化、制度化的社会行为。

通过上述措施的落实,我们相信能够逐步构建起一个全面、高效、持久的电信网络诈骗防控体系,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。在这个过程中,每一份努力都将汇聚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,共同铸就社会的和谐与安宁。

四、创新宣传形式,提升公众参与度与实效性

1.沉浸式体验:借助虚拟现实(VR)、增强现实(AR)等新兴技术,设计一系列交互性强的反诈骗游戏或情景模拟。参与者可以亲身“经历”诈骗过程,学习正确的应对策略,从而在真实情况下做出明智的选择。这种方式不仅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,也提高了知识的留存率。

2.艺术表现手法:组织微电影拍摄、漫画连载、音乐创作等文化项目,将防骗知识巧妙地融入故事情节中,通过视觉、听觉的双重刺激,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。这种软性渗透的方式,更容易突破心理防线,使防骗理念深入人心。

3.知识竞赛与奖励机制:定期举办全国范围的反诈骗知识挑战赛,设立丰厚的奖金和荣誉证书,吸引各界人士踊跃参赛。通过比赛,不仅能够检验公众的防骗意识,还可以收集答题数据,分析薄弱环节,为未来的宣传策略提供科学依据。

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宣传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,需要政府、企业、社会组织乃至每个公民的共同努力。本文提出的多元融合的宣传策略,旨在弥补传统方式的不足,通过技术创新和精细化运作,提升公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,从而形成一个全方位、多层次的防护体系。展望未来,我们期望看到更多的前沿科技成果被应用于反诈骗宣传实践中,如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、区块链的透明监管等,以此来构建一个更加安全、可靠的网络生态环境,切实保护好每一位公民的合法权益。

防范电信网络诈骗,既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,也是对社会和谐的贡献。我们号召每一个公民,无论身处何地、从事何种职业,都应该树立强烈的防骗意识,不断提高自身的防范技能。同时,社会各界应该紧密协作,不断创新宣传方式,拓宽教育渠道,让反诈骗的知识和技能如同阳光一般普照大地,照亮每一个角落,共同创造一个没有诈骗的世界。

此篇论文获2024年度治安内保调研征文活动二等奖